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报道:【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丝路国际诊所故事多

2017-06-12 22:171200人民网

乌鲁木齐国际机场附近一幢白色小楼里,音乐舒缓轻柔,大盆绿植和图书令人放松,空气中飘着咖啡香气,两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浅声交谈,若不是房间中摆放着医疗器械,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家医院。

已在新疆留学5年的沙特籍留学生Emad正在这里补牙。有一次他咽喉肿痛去当地医院就医,阿拉伯语、英语再加上手舞足蹈、比比划划,医生还是不明白。3年前找到这家国际诊所后,他的烦恼得以解决。

韩国籍牙医李丙然毕业于韩国CHOSUN大学口腔修复科,2011年来到新疆行医,与美国、新加坡等国医生一同为外籍人士看病,小小的国际诊所一年接诊量超过700例。整洁的诊疗室里,李丙然熟练地操作进口牙医治疗床、X光机,并拿出自己改进多次的“得意之作”——牙齿专用相机,所拍照片可实时显示在治疗床显示器上,让患者一目了然。

随着中国“向西开放”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国际合作项目落户西部边疆。就在距离这家诊所十多公里的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上海大众(新疆)有限公司的10多位德国籍员工和家眷的健康管理,均由这家国际诊所负责。

“这里看病流程、诊疗方式与国外接近,没有语言障碍,外籍患者感到更方便。”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的美籍全科医生邱世宏说。

邱世宏穿白衬衣、打领带,着装显得很正式,“医生穿白大褂会让患者紧张,我觉得没必要。”没有病人的时候,他会通过互联网与新疆当地或其他地区的医生交流,进行远程问诊。

去年,在青海西宁工作的美国人麦克突遇车祸,手指断裂,当地治疗方案手术时间长,费用约2万元。接到麦克的求助,邱世宏在网上联络专业医生,与一位曾在荷兰进修的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生提出新的治疗方案。经过沟通,西宁的主治医生采纳了这一建议,手术时间缩短,费用也降到6000多元。

在新疆工作6年来,国际诊所的外籍医生不仅用英语为患者服务,还和新疆的朋友们学习了少数民族语言。李丙然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放着他与家人头戴花帽、在毡房中做客的照片,另一张照片上穿着学士服的俊朗青年是他的助手阿布都外力。

3年前,自新疆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毕业后,阿布都外力来到这里给李丙然当助理。“我可以跟外籍医生学习国际先进的口腔修复技术,今年7月实习期满我就可以独立接诊了。”

阿布都外力的学弟胡奕迪也是李丙然医生的助理。家在浙江的他,去年大学毕业来到这家国际诊所学习,“了解国外的医疗理念和患者体验”,几年后他打算回到家乡开办自己的牙科诊所。

小小的国际诊所,犹如一个大家庭,大家在一起过圣诞节、感恩节,也过春节或端午节。每逢古尔邦节,诊所的新疆少数民族员工还会邀请大家到家中做客,共同庆祝。

这家国际诊所的创办者黄卫东说,这里不仅可以满足外籍人士就医需求,更是密切“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医疗合作的平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乌鲁木齐开展国际医疗服务的医院已达30家,有10余家医院与中亚国家的20多家医院开通了跨境远程医疗合作。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