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报道: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丈量重庆离英国有多远

2017-06-17 17:14238110中新网
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丈量重庆离英国有多远
    图为首部讲述重庆开埠史纪录片《城门几丈高》导演徐蓓分享她的拍摄心路。 唐枫 摄

中新网重庆6月17日电 题:纪录片《城门几丈高》:丈量重庆离英国有多远

中新网记者 唐枫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

这首童谣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及更早的重庆人都不陌生。后来甚至衍生出了谐音版“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绿豆糕……”。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首南京儿歌,是抗战时期随下江人一起来到这座城市的。不管如何,如今,它已经根植于每个老重庆人记忆里。

1891年3月1日,重庆开埠。随后,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并开设洋行、公司,建立工厂。

一部名为《城门几丈高》的纪录片片段日前在重庆公开。它首次较为完整地纪录了重庆的开埠史,用影像资料丈量了当年的西方之首英国与重庆渊源深长的关系。该片计划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

“在这部5集纪录片里,英国作为当时的西方之首,几乎占据了头两集的每一帧。”纪录片的作者,英国政府志奋领奖学金获得者、国内资深纪录片导演徐蓓说,重庆开埠,第一批英国人进驻重庆,重庆航运业和城市近代化历程由此开始,重庆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地区。

回望重庆与英国的关系,要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驻重庆总领事艾佩诗提到,1891年4月1日,英国在重庆正式建立总领事馆,并任命禄福礼为首任总领事。英国成为最早在重庆设立领事馆的国家。

影片从1891年重庆开埠讲起,横跨50余载,直至抗战结束。

第一集“朝天门”讲述了清末时期重庆的开埠过程;第二集“城门开”道来了英国推动重庆的近代化城市进程;第三集“潮水来”展现了近代化的“浪潮”拍上岸后,民族资本家如何发展这座城市;第四集“舵把子”则述说了民族资本家代表卢作孚给重庆带来的影响;最后一集“龙门阵”描绘了抗战时期八方人士汇聚重庆,抗战胜利后,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下了,而这座城市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公开的第一集片段中,19世纪末的英国探险家立德乐带着他的新婚妻子来到重庆,留下了这个城市早期的影像及文字记录。

1889年2月15日,他驾驶着在当时的全球工业中心、英国格拉斯哥设计建造的蒸汽轮船“利川号”从宜昌出发,穿越三峡,在次月9日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成为第一个驾驶轮船通过三峡的人。

数百人乘木船去朝天门码头迎接。当地政府官员也带领船只列队江中,张灯结彩、鸣锣放炮迎候。老百姓蜂拥至江边看“热闹”。重庆航运业和城市近代化历程由此开始。

“在重庆逛街就像被一大群人挟着前行。涌动的行人呀、轿子呀,运货的骡呀、驴呀、马呀,还有无数的棒棒(方言,意为挑夫),肩上挑着根扁担,扁担两端用绳子系着两个大筐。凡是能在街上做的事,人们都在街上做。叫卖的小贩呀,修补瓷器的呀,这儿有理发师在剃头,那儿有穿戴整齐的女工匠……”

在立德乐妻子的日记中,留下了首批到重庆的外国人对这座城市的市井生活初印象。

立德乐是首位进入中国西部的外国人,他所著的《经过扬子江三峡游记》在西方引起轰动。《大不列颠名人录》称赞立德乐是“开发中国西部的第一人”,《重庆历史名人录》也把立德乐列为在渝留下业绩的12位外国友人之一。

当今世界第二大纯碱制造商卜内门公司、重庆历史上的第一家外商洋行“立德乐洋行”、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英国盐务办事处……这些至今仍在重庆留下痕迹的英国企业当年如春笋般出现,进一步打开了这座城市的大门。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讲,重庆开埠实质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打开了中国西部的大门。”重庆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周勇表示,但从近现代化发展的角度上讲,重庆开埠使这座城市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第一个进入现代化的城市,与如今重庆引领长江上游经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