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报道:小康示范奏响边民幸福曲

2017-11-24 11:360人民网
原标题:【领航新征程】勒布沟固边富民: 小康示范奏响边民幸福曲

奔腾的娘江曲在欢笑,多情的杜鹃在歌唱:“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麻麻门巴民族乡,祖国西南边陲的小乡,全乡就一个行政村——麻麻村;全村66户、162人,守护着82.7平方公里的土地。

情歌大师仓央嘉措的诗句“菩提的果实奏响了深山”至今让人如痴如醉。但,这个守着层峦叠翠、怪石嶙峋、飞流湍瀑的好地方,曾一直没能富裕起来。

现在不同了,在党的带领下,全乡群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66户群众中51户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过上了甜蜜的新生活,依托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小康“示范路”……

自力更生,勤劳双手建设小康之家

“门巴”意为“生活在门隅的人”。 因此,“门巴”是自称,也是藏族等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谓。

门巴族与藏族世居一处,早在公元7世纪,门隅地区已归入吐蕃地方政权治下,并且后来联系越来越紧密。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派其弟子和密友、出生于门隅地区的门巴族高僧梅惹·洛珠嘉措到此传教和执政,进一步加强了门隅地区与西藏和祖国的联系。世人熟知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更是出生于此。因此,门隅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勒布沟是门隅地区的重要地带,由吉巴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麻麻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组成。核心地区为麻麻门巴民族乡,原勒布办事处驻地就在于此。

“门巴自古出匠人。”常年与大山打交道,大山养育了门巴儿女,也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门巴编织美名扬,门巴木碗世代传……

依托党的好政策,当地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靠勤劳双手建设小康之家。

今年69岁的原麻麻村党支部书记格桑旺堆是当地木碗制作的高手,虽已年近七旬,至今仍手不停歇。

格桑旺堆老人告诉记者,他的授业恩师嘎白祖籍在加查县,上世纪50年代从达旺地区回乡省亲途经麻麻村时给当地人传授制碗技术。

“嘎白老师教徒弟可严厉了,制胚、扣碗、上色,每个步骤都要求精益求精,不能有半点瑕疵;要不然做出来就是废品,经常被老师扔了重做。”58年过去了,讲起当初的学艺经历,格桑旺堆仍满是崇敬。

靠做木碗,格桑旺堆老人一年能给家里带来2万元左右的经济收入,除此之外,老人每月还有3100元退休金。

勤劳之家人不闲。记者发现,他们老两口都是闲不住的人。记者来到他们家时,格桑旺堆老人的妻子平措桑姆正在翻晒被褥,清洗衣服;而格桑旺堆则在一间光线昏暗的小房间里制作木碗。

过去,竹编是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鼎盛时,当地竹器加工合作社引得四面八方的学徒慕名而来,令人羡慕不已。

今年68岁的格桑罗布,1972年从错那县觉拉乡觉拉村来这里学徒后,就在此定居下来,并靠竹编手艺,在这里成了家立了业。“最辉煌的时候,我们一年工资三四千元呢。那时候,一般干部的工资一年也就几百元。”格桑罗布自豪地对记者说。

“年轻一代中,白玛卓玛是佼佼者。”格桑罗布老人向记者介绍说:“不要看她今年才29岁,前几年还被日喀则市亚东县请去传授竹编技艺呢!”

“为什么不留在那里?”

“外面再好,还是自己的家乡好。再说,家乡还等着我们建设呢!”交谈中白玛卓玛虽露羞涩,但透过眼神,一看就知道她是见过世面的人。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麻麻门巴民族乡群众想大干快干时,赖以生存的竹子却不知什么原因陆续死亡了。

今后怎么办,路在何方?麻麻门巴民族乡群众心中充满了疑问。

小康示范,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

天不遂人愿,党和政府来指引。2014年,麻麻门巴民族乡被山南市列入重点打造的三个小康示范点之一,将之打造成: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门巴文化展示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示范区、特色生态旅游小城镇;总投资8858万元,援藏投资992万元,群众自筹516万元。

盖起了独具门巴特色的小楼,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滨江大道、文化广场,引了水、造了桥、装了灯……一个江南旅游小镇展现在世人面前。

道路选定了:办“农家乐”,吃“旅游饭”。“大头国家出,群众出三分之一的钱就行。可刚开始群众就是不乐意。”麻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次仁说。

“群众不乐意,说明我们工作没做到位。”说干就干,乡、村干部齐上阵,登群众门、入百姓家,讲道路、说发展、话未来。家里实在拿不出钱的,麻麻门巴民族乡党员干部主动为其担保,帮他们跑贷款。

“5万元贷款早还完了。现在,大家都在谋划再贷点款做点其他事呢。”麻麻村贫困户索朗曲珍至今还为自己当初不开窍而懊悔,她说:“要是没有党和政府这么好的惠民政策,我们家根本脱不了贫。”

索朗曲珍告诉记者,靠办家庭旅馆,他们一家一年下来有2万元的经济收入。

“现在,农家乐办得最好的是最美山村农家乐,也就是你们住的那一家。”次仁向记者介绍说。

最美山村农家乐的经营者是卓玛。她家一楼开茶馆,二、三楼开旅店,生意很红火。“房子总共15间,其中客房7间,旺季时每间房价在200元左右,淡季100元一间。”卓玛告诉记者,“经营农家乐一年有6万多元的收入,算上开茶馆的4万多元,一年收入10多万元。”

为了让农家乐经营者收入有保障,错那县要求县直各部门分别与经营户签订帮扶协议,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照顾他们的生意。

除此之外,错那县还投入104万元资金帮群众购置了农家乐设备。并多次举办相关培训,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增加经济收入。

记者发现,卓玛还是麻麻村的妇女主任。能干的她,一专多能,处处优秀。在今年自治区开展的“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她自告奋勇担任宣讲员:宣讲党的好政策,帮群众算“富裕账”,让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教育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麻麻门巴民族乡乡长白玛央金告诉记者:现在,麻麻村66户群众51户办起了农家乐,其中7户办餐馆、5户开商店、5户经营茶馆、7户从事民族特色产品经营;2016年,共接待游客6372人次,收入达86.145万元,同比增长200%。

“其余的人家怎么办?”记者问道。

“剩余的15户, 7户贫困户已纳入精准脱贫政策兜底范围,其他的跑运输、做木碗……早脱贫了。”白玛央金解释说,她告诉记者:“通过小康示范建设,边境群众在富了‘口袋’的同时,守边护边的积极性更高、责任心更强,有效确保了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援藏情深,共谱小康建设新篇章

一所学校、一座茶场……无不凝结着汉藏友谊的结晶。在安徽省的援助下,麻麻乡“小康路”越走越宽阔。

日前,记者走进错那县麻麻门巴民族乡小学时,虽是周末,但该校建筑工地上一片忙碌,施工人员正在加班加点,让边境农牧民子女过上小康生活,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建的是风雨操场和学生室内活动室,这些都是安徽省援建的。”该校校长旦增介绍说。

麻麻门巴民族乡小学是寄宿制学校,周围吉巴门巴民族乡、贡日门巴民族乡、勒门巴民族乡的适龄儿童都要来此就读。学校有专任教师9名,在校学生43人,其中小学27人、学前班8人、幼儿班8人。

教室里、操场上到处是学习和玩耍的学生,有的在跳门巴族舞蹈阿吉拉姆,有的在三五成群嬉戏,年龄小的学生在跟着年龄大的学生学习门巴语……“我们组织门巴族教师编写了《学习门巴语言》教材,很受学生欢迎,有的还带回家和家长一起学习。”旦增高兴地对记者说。

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走进学校,藏汉双语国防宣传栏格外引人注目。宣传栏上除国防宣传画外,多是学生参观红色遗址、师生和边防派出所官兵活动的剪影。

“看大人们守边护边那么积极,我们也不能落后。”该校六年级学生扎西尼玛说。人小志气大,可见该校国防教育抓得扎实。

“学校能有今天的变化,多亏了安徽省的无私援助。”旦增说。

在安徽省的援助下,次仁今年到安徽省黄山市参加了茶场经营管理培训。“他们的管理真是先进,让人受益匪浅。从茶树的日常管理,到制茶、卖茶、喝茶等都有讲究。培训既有理论学习,又有现场观摩,此外还教茶艺,手把手教泡茶、喝茶,学问可多了。”次仁向记者介绍说。

次仁告诉记者,培训一共49天,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轻松愉快。他希望这样的培训今后能多开展几次,让村里更多的群众走出去见世面、取真经。

说完,他领记者来到麻麻村茶场。看着绿油油的茶叶,次仁无比感慨:“这是翠绿一号,从黄山引进的品种。他们说,这种茶叶特别适合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原生长,经测算在我们这里生长的茶叶的茶多酚是内地茶叶的好几倍。”

次仁告诉记者,勒门巴民族乡茶场的红茶500克卖到1850元、绿茶500克卖到1650元。“红茶、绿茶我们都种了,352亩呢,并且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说着,次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仿佛茶树已经变成了“摇钱树”。

“麻麻小康示范点的建设有安徽省的重要贡献,我们现在走的滨江大道,就是利用安徽省援藏资金修建的。”走在麻麻村宽敞的水泥路上,错那县县长布多高兴地对记者说,“援藏结下的汉藏友谊是愈久愈浓、日久弥珍。有的援藏干部回到安徽后,仍然关心错那的发展,经常为麻麻门巴民族乡的发展献计出力。相信在安徽省的大力援助和麻麻门巴民族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麻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全球西藏频道:西藏昌都市举行解放70周年庆祝大会
原标题:西藏昌都市举行解放70周年庆祝大会人民网昌都10月10日电(记者 鲜敢)70年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今天上午,1万多名身

0评论2020-10-1178315

全球西藏频道:西藏基层政协干部专题培训班开班
原标题:全区基层政协干部专题培训班开班28日,全区基层政协干部专题培训班开班式在拉萨举行。区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高扬出席

0评论2020-07-3085146

全球西藏频道:今年西藏52.4万名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
原标题:今年西藏52.4万名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记者从西藏自治区人社厅了解到,截至7月13日,全区农牧民转移就业52.4万人,完成年

0评论2020-07-3082857

全球阿里频道:西藏阿里电力联网工程今天全线贯通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今天(7月26日),西藏阿里电力联网工程全线贯通。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是

0评论2020-07-2784951

全球西藏频道:6月21日,今年最重磅天文大戏超级日环食天宇上演
看日环食震撼现场6月21日,今年最重磅天文大戏超级日环食天宇上演,这次日环食是本世纪迄今为止最壮观的一次。下午15点左右,西

0评论2020-06-2257870

全球西藏频道:西藏连续48天没有新增病例
原标题:西藏连续48天没有新增病例人民网拉萨3月18日电 3月18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卫健委《3月17日西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0评论2020-03-1885942

全球西藏频道:吴英杰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原标题:吴英杰调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人民网拉萨3月18日电 3月17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来到西藏自治区劳动就业

0评论2020-03-1887609

全球西藏频道:西藏连续47天没有新增病例
原标题:西藏连续47天没有新增病例人民网拉萨3月17日电(徐驭尧)3月17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卫健委《3月16日西藏自治区新型冠状病

0评论2020-03-1785128

全球西藏频道:春耕第一犁
原标题:西藏:春耕第一犁3月16日,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乡加入村村民丹增在春耕仪式上。 当日,西藏各地农民载歌载舞迎来一

0评论2020-03-1786613

全球西藏频道:吴英杰在曲水县调研春耕春播工作
原标题:吴英杰在曲水县调研春耕春播工作人民网拉萨3月17日电 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16日上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和区党委

0评论2020-03-178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