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起,在时隔5年后,农业部第三次对长江江豚组织大规模科考。目前,科考队已完成湖北武汉至宜昌江段和安徽段的考察。预计12月下旬,科考队将到鄱阳湖,对长江江豚野生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并考察其栖息地现状。
今年科考要用无人机
“三次科考都选在11月,是因为长江和两湖(鄱阳湖、洞庭湖)进入枯水期,更易于研究人员观察和探测。”中科院水生研究所专家介绍,此次科考将对长江江豚野生种群数量进行摸底,并考察其栖息地现状。考察从11月10日开始,持续约40天,范围涵盖宜昌到上海长江中下游干流,行程约3400公里。此外,科考队还将考察江豚的主要栖息地鄱阳湖、洞庭湖以及主要的江河支流。科考人员约30人,分目视组、声学组和环境监测组,评估江豚种群的分布情况、数量变化,以及栖息地现状。并据此对长江江豚的种群现状、分布规律、受胁因素等进行评估,为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基本技术信息。
据介绍,与往年不同,今年将利用无人机遥感镜头监测栖息地环境。科考队还将通过目视和声学结合的办法,重点寻找白鳍豚的身影。
“此次科考于12月下旬在鄱阳湖展开,明年3月对外发布结果。”省渔政局资环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鄱阳湖为江豚“避难所”
鄱阳湖作为长江江豚的庇护所和最后“避难所”,在江豚保护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入冬以来,在鄱阳湖余干县康山乡水域,渔政人员和渔民多次发现江豚戏水的场面。
2005年,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进行了两年考察。考察发现,鄱阳湖和长江江西段是江豚重要栖息地,有丰富水资源和湿地资源,且水质较好,非常适宜江豚栖息生长。
有专家认为,针对目前的长江环境,江西仍要当好江豚最后“避难所”的角色。
近年,通过打击非法捕捞、禁止非法采砂等行动,鄱阳湖水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一定恢复,为江豚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鄱阳湖都昌和永修交界处,发现一个新的长江江豚越冬栖息地,水域面积2万亩。为此,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考虑与我省联合在这片水域建立新的江豚救护中心。
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水生生物保护区36个,总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另外,我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数量已增至20多处。
在我省为江豚找“新家”
3年前,农业部发文,组织实施“长江江豚保护行动计划”,采取包括迁地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保护措施。考虑到鄱阳湖江豚的种质资源最优,3年来,鄱阳湖都昌水域的16头适合繁殖的江豚迁居湖北省监利县何王庙长江故道江豚保护区和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并已繁衍后代。
农业部还曾组织专家调查长江中下游适合江豚迁地保护的水域。专家组认为,我省部分湖泊的地理、水文条件,也非常适合江豚栖息繁衍。据介绍,柘林湖水质好、资源丰富、湖区内盛产大量天然鱼虾,是长江江豚理想栖息地,也是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及救护的理想场所。
除柘林湖外,饵料丰富、水质无污染的军山湖也进入科研人员视线。几年前,中科院水科所、省水科所与进贤县签订协议,将在军山湖3万亩水面建立江豚栖息保护区。专家认为,条件成熟后,将推动江豚迁地保护区尽快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