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日前在珠海总装下线。这是我国在大飞机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中国制造”每突破一步,都是中国经济前进一步的有力注解。新华社发
产业金融合作 建设制造强国
作者:王新哲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是实现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畅则实体兴。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一方面需要金融回归本源,增强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保障支持。
1、根源何在
制造业遭遇融资难融资贵
【现状】
数据显示,2006—2016年的十年间,我国制造业的贷款比重从25%下降到16.2%。受此影响,我国制造业投资增幅从2012年起持续下滑,一直下降到2016年的4.2%,五年时间下降了27.4个百分点,持续时间之长、降幅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虽然止跌回升,但仅有4.8%。
融资难融资贵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2006—2016年的十年间,我国制造业的贷款比重从25%下降到16.2%。受此影响,我国制造业投资增幅从2012年起持续下滑。投资不仅关系当期经济增长,而且关系新动能的培育生成,对优化供给结构起着关键性作用。投资的疲弱低迷,对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形成了严重制约。
这一问题的形成,首先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不适应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金融结构的不适应。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显著的“速度效益型”特征,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所有产业、行业、企业都会取得利润;一旦经济增长低于8%,很多行业又会出现全行业亏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企业效益开始持续下滑。研究表明,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从2010年起不断下降,从12.9%降到了2015年的6.8%,而加权平均资产负债率则由2010年的58.2%上升到2015年的60.1%。2016年企业部门杠杆率仍高达165%,远高于90%的国际警戒线。
从金融结构看,当前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占到实体经济融资额的80%以上。这三种融资方式都具有典型的顺周期特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效益也好,银行乐于贷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也比较容易;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效益下滑,银行出于风险防控考虑会惜贷、压贷甚至断贷、抽贷,发行债券和股票也变得困难。2012年之前,这种融资方式对企业的投资发展不会有太大问题,因为经济增速有降低的时候,但属于高速增长中的短期波动,不用多久又会恢复高速增长。或者换句话说,我国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金融结构,更适合之前的高速增长阶段,面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同样也需要改革优化、创新发展。
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金融畅则实体兴。面对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世界各国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着力消除制造业发展的融资制约,引导促进金融提升服务制造业发展的效率和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经济界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怎么支持
制造强国对金融发展的新需求
【趋势】
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不仅需要金融提供有效的融资支持,也需要金融提供包括咨询、投资、财务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从“融资”向“融智”的转变。
当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世界知名品牌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必须以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第一,要大力实施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目前,银行信贷资金占到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的2/3以上。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改进优化信贷条件,支持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好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严禁银行资金进入股市、房地产市场投机炒作,进行脱离实体经济的所谓创新。事实上,“二战”后,德国和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今天我国的状况。为加快制造业升级发展,两国政府也都采取了结构性的信贷支持政策。
第二,大力发展产业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与产业直接结合的金融服务。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依托,为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一种服务模式。与银行贷款相比,它服务性更强,更具针对性。而融资租赁集融资与融物于一体,且减少了一次性资金支付的压力,为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技术装备升级换代。目前,美英等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保持50%以上,而我国尚未达到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积极发展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基金(PE)等融资品种,探索股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服务模式,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金融支持。VC是面向未来的,看重的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收益,对过去的经营状况不作要求,也不要求企业提供融资抵押。PE则集融资与融智为一体,除了为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同时还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如协调企业与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关系、拓展采购或销售渠道、完善治理结构等,是可以跨越经济周期的资本,是智慧资本。VC和PE在我国仍有很大发展潜力。
第四,要着力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实施者,制造业“走出去”势所必然。但“一带一路”沿线65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制度差异巨大。有关研究表明,其中有33个国家股票交易额占GDP比例低于10%,直接融资几近缺失;有24个国家实际利率高于我国,信贷供给严重不足。面对这种情况,必须统筹协调政策银行与商业银行、银行与非银行等金融支持方式,金融创新与体制机制改革,努力为制造业“走出去”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支持。
3、探索实践
实现金融与制造业良性互动
【部署】
为推动金融与制造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工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从2016年起联合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了产业与金融合作的探索实践。
金融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要求。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一方面需要金融回归本源,增强服务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保障支持。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国办发〔2017〕90号)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产融合作,建立产融信息对接平台,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能力和效率”。所谓产融合作,是指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企业,为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效率和水平而进行的体制机制创新实践。其中,政府部门主要为金融机构和行业企业互动协同搭建平台、建立机制,同时对相关政策规定、体制机制进行必要完善改革,支持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不干预金融机构和制造业企业的经营决策。
产融合作开展一年多来,得到了有关各方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参与,取得明显成效。仅以银企对接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参与产融合作的5000多家银行机构为95000多家企业实际发放贷款超过3万亿元。能有这样的成效,究其根源,在于产融合作通过建立产业与金融信息对接工作协调机制和银企直接对接,实现了金融机构和行业企业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联通互动,化解了各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财政资金贴息、奖励、补偿、入股等方式,解决了金融部门不愿投、企业投不起的问题;通过先行试点、逐步推进,为积极稳妥推进金融改革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目前,产融合作只是开了个头。下一步,将着力在以下6个方面深入开展:一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渠道;二是拓展产融合作领域,支持企业有效运用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行业布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支持企业“走出去”;三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本支持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发展;四是鼓励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持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建设;五是对试点城市产融合作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提出改革建议,推动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六是推动企业将产融合作内容纳入战略规划、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构建新时期的工业文化,提升企业软实力。
(作者:王新哲,系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