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报道:沈阳:流转耕地“转”出致富增收路

2018-04-01 09:150人民网
原标题:同一块地 增几倍效益(乡村振兴·产业兴旺)

走进辽宁沈北新区七星米业公司,一大早,加工车间气温很低,石佛寺街道鲁家村村民关振林顾不上温度,忙着包装分拣,“包一袋有一袋的钱。”

老关今年50多岁,家里20多亩水田,老两口有点种不动了,流转出去一亩一年800元。然后老关到七星米业打工,一年差不多挣4万元。“孩子都成家立业了,我们老两口几万块钱够花了,家门口打工,不遭罪,知足!”

七星米业负责人洪蕴来这几天正忙着租地。他去年租种了4800亩地,“新米已经卖了七成多,看这架势,明年估摸着至少得7000亩地。”洪蕴来的蟹田米是绿色大米,几年前就是辽宁省驰名商标,虽价格小贵,还是供不应求。

土地经营有规模,农业才能高效,农产品才能高品质、更安全。作为辽宁省首个土地流转试点县,沈北新区正在验证着这个道理。目前,全区共流转土地51万亩,占全区耕地的82%,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7万元,同比增长7.6%,稳步走在沈阳郊区县前列。

土地流转带动农民,不是淘汰农民

把农民黏在产业链上

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沈北新区有先天优势:位于城郊,毗邻东北特大城市沈阳,农产品销售顺畅,有利于吸引大资本进入农业;其次,沈北新区的农产品深加工颇具规模。

2009年,沈北新区开始探索土地流转,农民尝到甜头后步子逐渐加快。目前,绝大部分土地都已流转,尚未流转的多是边边角角的耕地,规模经营有难度。

土地流转要对农民形成带动效应,而不是挤出效应、淘汰农民。这是沈北新区实践的体会。

沈北新区“稻田画”在全国有名,去年还输出技术标准,卖给了辽宁盘锦、山东东营等地。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种下的彩色水稻,经过3D设计变成巨幅“稻田画”,美轮美奂,不但实现了农民“在地里种出画来”的愿想,而且稻子还能卖个好价钱。“稻田画”的门票收入远超水稻收益,水稻还是那些水稻,收入却翻了好几倍。几千亩地的水稻,每年仅旅游收入就达七八百万元。

“几年时间,锡伯龙地从几千亩发展到3万亩,各村村民找路子和公司签约。如果农民不参与合作,‘稻田画’就只能做在梦里。”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总经理赵爱军说,“没有土地流转,实现不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标准化、绿色化都无从谈起。”

“这玩意行不行?”最早在观望的农民看到,其绿色水稻标准化种植,受市场欢迎,也纷纷加入。种粮大户佟有福说:“公司统一提供稻种、有机肥和药剂,光这块,每亩就省了150元。什么都不用操心,收入还比以前高好几倍。”

石佛寺街道孟家台村,全村429户、1520人,耕地面积4498亩,平时在村里的人都不到500。“我们村是水田,历代以种稻米为生,前几年,村里鼓励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目前村里有种粮大户15户,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土地集中种植管理,销路好、价格高的有机米、绿色米种了起来。”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石介绍,孟家台村也成了绿色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

如今,在孟家台村,种粮成了副业,有十几家在周边小有名气的农家乐,还有800多名村民常年在区里、市里务工,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余元。

土地还姓“农”,一产变成二产三产

新产业孕育新前景

驱车行驶在沈北新区广袤的辽河平原上,记者看到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农业已经不是过去的温饱农业了。

“土地流转后,坚决不能挪作他用,不搞高尔夫,不盖大厂房,所有农业项目必须符合全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沈北新区区长刘树敏介绍,顶层设计高起点,沈北新区专门聘请了中国农科院编制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

沈北新区引导进入的资本,打破传统一产概念,搞起了大农业的一、二、三产联动:集中发展规模化养殖、绿色有机水稻、现代良种、设施蔬菜花卉、特色苗木水果、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休闲观光等八大主导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沈北新区发掘农业增值点,打造农业的全产业链,早已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种粮种花,不仅提供高品质的安全农产品,还具有景观性、休闲性,一年四季都可以与旅游观光结合。目前,沈北新区沿交通主干线、辽河七星湿地旅游大道打造了一条休闲农业观光带,七星湿地、稻田画、万亩花海,个个都是著名的农业观光景点。

沈阳辉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借助农业的资源优势,建成全国最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如今,这里汇聚了中粮、中稻、雨润、辉山、伊利、东亚种业等等各类农事企业500余家。到2017年,园区已经入驻企业238户,实现年产值312亿元,安置就业3万人。

农业项目是土地流转的前提。众多农事龙头企业聚集投资,则形成了土地资源需求市场。沈北新区土地流转金比周边县区每亩多出200元,有70%的项目实现了流转期限至本轮承包期结束,土地流转金一次性支付。

沈北新区区委书记李宏德说:“都说农业对财政贡献不大。实践证明,农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形成‘现代农业+’模式的全产业链,可以提升农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实现财政资金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反哺。”

土地“转”起来,农产品品质好起来

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

土地流转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农民,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业实现集中统一耕作、管理、收货,农产品品质提升了,农民收入也提高了。

“70多亩地,一年10万元纯收入。要是一亩地合不到1000多元,那就不合适了。”面对记者的提问,鲁家村村民张军很有底气。

张军是种田好把式,家中有20多亩水田,一股脑儿全租给了七星米业。七星米业又依靠农民,转租给张军50亩田,一年到头张军两口子侍弄这70多亩。种稻、肥料、灭蚊灯,全是公司统一提供,收割机械由公司雇,老两口只负责按公司要求种稻,保证质量即可。“每斤水稻,公司收1.8元,比市场价高0.3元。一亩地1200斤稻子,光这块多赚的收入就是360元。”

收购价高,农民会不会为了提高产量而打药,降低水稻品质?洪蕴来想出一个好点子,公司购买蟹苗免费发给农民,螃蟹归个人。这样为了螃蟹多卖钱,农民都不舍得打药。“一亩地光螃蟹一般可收入400元,白得的。”张军说。

村民刘志刚将家里的30亩地流转给了一家乳业公司,自己又到公司上班,每月工资2700元,成了产业工人。像他这样就近转型农民,在沈北新区估计超过5万人。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顺应了劳动力转移、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集约高效经营的需要,单位面积产出率大幅提高。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园建了400多栋高标准大棚,每个30多万元,用来种植蓝莓、葡萄等果菜品种,每年吸引上万人次的观光采摘者,仅一个大棚采摘收入就能达10万多元。

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怎么适应现代经济?沈北新区推行政府主导的技能培训,围绕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对农民实施免费“订单培训”;承包农民土地的企业优先录用转出土地的农民,将优先用工条款写入土地流转合同。男劳力学会了瓦工、水暖等手艺,妇女拿到了月嫂、家政资格证,到市内打工,月收入普遍四五千元。

稳定的土地收益,再加上务工收入,鼓起了农民钱袋子,也支撑起了沈北新区的都市型现代高效农业。

(责编:蒋山、孝媛)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全球辽宁频道:辽宁研究部署党史学习教育
原标题:张国清主持并讲话 刘宁周波出席2月27日,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重

0评论2021-02-2867392

全球辽宁频道:人民日报点赞阜新市海州区 住得更敞亮 得病不再扛
原标题:我们家的小康账本(春暖中国·深度观察)核心阅读记录柴米油盐、记录衣食住行,小账本连着大民生,也折射着经济社会大发

0评论2021-02-2860810

全球辽宁频道:一年前辽宁男子在殡仪馆娶亡妻轰动全国,近日女方妈妈发声回应
一年前辽宁男子在殡仪馆娶亡妻轰动全国,近日女方妈妈发声回应,说出惊人真相让网友炸锅。

0评论2021-02-0444516

全球报道:婚礼刚结束新娘却被遗忘在酒店无奈自己回家 结局却把她气笑
近日,安徽一对新人婚礼刚结束,新娘却被遗忘在酒店,无奈之下她只好自己回家,最后看到丈夫抱着玩具熊出现,当场被气笑。

0评论2021-01-0748065

全球报道:消防员1年没回家扮顾客到自家店买东西 下一秒妈妈惊喜不已
1月4日,黑龙江一名消防员时隔1年回家,他悄悄扮成顾客到自家的店内买东西,坐在柜台边的妈妈抬头一看,瞬间惊喜不已。

0评论2021-01-0745268

全球报道:辽宁一护士为女儿做核酸检测被喊阿姨 随后回应让人泪目
1月2日,辽宁一位护士到自家小区进行防疫工作,给女儿做核酸检测时被喊“阿姨”,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忍住泪水没和孩子相认。

0评论2021-01-0747377

全球大连频道:大连一家11口全部确诊新冠 传染细节曝光令人不寒而栗
1月3日,大连一户人家11口全部确诊新冠,背后更多传染细节曝光令人不寒而栗。

0评论2021-01-0547563

全球报道:辽宁出办法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 将性骚扰防护纳入其中
辽宁出台办法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 将“两癌”筛查、产后抑郁关爱、性骚扰防护纳入其中本报讯 (记者刘旭)在日前召开的辽宁省第十三

0评论2021-01-0572744

全球报道:大连一男子串通货车司机企图离开封控区 两人被行拘
中新网1月4日电 据大连市公安局金州分局微博消息,2021年1月3日16时30分许,金州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在金普新区十里岗疫情封闭管控

0评论2021-01-0470340

全球辽宁频道:近日,辽宁大连一中学因疫情停课放假,保安大叔独自留校
近日,辽宁大连一中学因疫情停课放假,保安大叔独自留校,对面住户偶然拍到操场上一幕瞬间被感动。

0评论2021-01-0348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