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报道:走出大山奔富路 一个金华武义高山村的下山脱贫之路

2018-09-05 11:361090人民网
原标题:走出大山奔富路

“下山脱贫好。”炎炎夏日,走进金华武义县俞源乡新九龙山村,村口石碑上五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

这个坐落在220省道边的村庄,看上去有些普通:面积不大,景色平平,背靠连绵矮山丘,近旁一口小水塘,再远处就是县里的工业园区。

但在村委会3楼,新建起的一间“村史博物馆”记录着它不平凡的“前世今生”:这里是我省率先实施“搬迁下山、易地发展”的村庄之一,其下山脱贫的成功案例,曾先后在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上,向全世界推广介绍。

在过去的30多年中,6亿多中国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而浙江的扶贫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1997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2002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2015年,全省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绝对贫困现象得到全面消除,兑现了不把绝对贫困带入“十三五”的庄严承诺……新九龙山村的故事,正是其中一个缩影。

海拔1041米,这是过去的九龙山村人的生活“高度”。

“九龙山九龙山,十年九年旱,出门就爬山,有囡不嫁九龙山。”20多年前的顺口溜,道出了村民的贫困生活。1995年,全村一共68户、189人,住的是破旧泥土房,耕地仅30多亩,村民人均年收入385元,面临出行难、经济发展难等“七大难”。直到后来,时任县扶贫办主任的董春法,带着县里刚出台不久的下山脱贫政策来到村里,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动员,全村人才整体搬迁到了距老村10公里外的平原上。

下山后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今年43岁的村民田华平邀请我们到家里看看。

总共3层楼高的小洋房,一楼是客厅兼小卖部。田华平说,如今,他和妻子都在附近的工业园区上班,母亲在家做点小生意,一家人的年收入有十六七万元。孩子上学、家人就医,车程均不过10来分钟。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多元,是20多年前的80多倍。村民们念起新的顺口溜:“九龙山九龙山,下山以后处处变了样。新村建在省道旁,武义城里的花旦嫁进九龙山。”

眼下,更让田华平津津乐道的,是村里今年以来正在筹办的三件“大事”——建生态停车场、盖新房以及筹建村级物业大楼。

建停车场,源于村里近来出现的“停车难”。过去的九龙山村人,出行全靠肩挑背扛,徒步在大山间穿行。而如今,全村60来户村民,共有68辆小轿车,田华平家就有两辆,新规划的停车场不仅可同时容纳20多辆车辆停放,还具有生态、美观的功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

盖新房,是为了近年来刚成家的一部分年轻人。上世纪90年代,全村7年没有一户娶亲,6年没有出生过一个小孩,42位大龄青年未婚。下山两年后,村里就为中青年举办了一次集体婚礼,截至目前,共有25对新人喜结连理,30个孩子出生。修建村级物业大楼,则是计划建成后出租给工业园区的企业,预计一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的收入。

“这样的生活,以前连想都不敢想!”田华平不禁感慨。像新九龙山村一样,武义目前共有423个自然村、5.1万余人搬迁下山、易地脱贫。

【记者感言】上世纪90年代,武义有8万多人生活在高山、深山,其中5万多人生活特别困难。修路拨款、赠送衣物和粮食虽可解一时之急,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在大量调研、走访的基础上,武义以改革者的勇气大胆创新帮扶方式,变救济式、输血式扶贫为开发式、造血式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彻底改变了这部分人的生活环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紧抓“精准”两字,武义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而这也正是浙江扶贫开发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原因。

(责编:王丽玮、吴楠)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