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报道:关于创新南京市长连抛五问 专家建议避免"唯项目论"

2018-09-09 08:161220人民网
原标题:关于创新南京市长连抛五问 专家建议避免"唯项目论"

会议现场 

每年聚焦一个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议题,向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咨询,听取多方建议和前沿声音,是南京市的一项传统。今年也不例外。9月8日,2018南京市长国际咨询会议举行。会上,市长蓝绍敏围绕“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聚集高地”连抛五个问题,邀请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出谋划策。

现场问计

创新问题“三慢两缺”

蓝绍敏介绍说,南京有十分丰富的创新资源,不过,目前南京的科教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创新优势,科技创新潜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为“三慢两缺”:一是科技工作转型慢。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慢。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慢。四是既缺“高原”更缺“高峰”。

市长连抛五个问题

“南京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依然任重道远。”面对齐聚一堂的中外嘉宾,蓝绍敏现场问计,抛出五大问题。

一是如何打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如何进一步深化创新政府绩效评价机制,使之既能体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又能够发挥绩效评价对创新的促进推动作用?如何进一步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社会环境?”

二是如何更好地推动创新资源持续集聚?“国内外围绕吸引集聚创新资源还有什么成熟模式和先进经验?南京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创新政策体系,使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发挥南京特色优势,形成持续吸引创新要素的长效机制? ”

三是如何实现深度的跨界融合创新?“南京如何更好地与高校院所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更快地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加快推动校校融合,营造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交互、人员共生的文化氛围?”

四是如何更好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蓝绍敏问:“国内外在推动创新政策落地上有什么更好的做法?如何更好地建立政府与企业、人才之间长效沟通机制?如何科学精准评估政策和改革成效?”

五是如何使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更具竞争力?“我们在创新名城建设上,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还可以在哪些领域重点突破,形成创新的比较优势?如何进一步优化南京创新名城建设路径,实现弯道超车、后发先至,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大咖支招

集聚顶尖人才要避免“唯项目论”的思路

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施一公认为,培养和集聚顶尖人才是南京建设创新名城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唯项目论”的狭隘思路。

施一公认为,尖端科研和核心技术依赖顶尖人才。具体到南京,他建议,中短期策略是,加强对现有高校的支持,提供优惠条件,招商引资,依靠具有一定实力的创新企业营造创新氛围。长期策略是,建设和发展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所),在机制体制上予以保证,真正保障培养聚集世界顶尖人才的策略得以实施。

要把人才当客户来留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原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行长兼首席执行官马蔚华也提到了人才的问题。

“近几年主要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但也要看到,人才选择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城市的整体环境,主要是营商环境。” 马蔚华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给人施展才能的土壤,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他建议政府部门要真正建立客户思维,把人才当客户,围绕人才需求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做到因客户而变,为人才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当然,各类人才奖励、补贴政策也非常必要,对标人才大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才上的投入,可能见效慢,但产出一定是最高的。”

要尊重企业家的首创精神

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陈清泰认为,创新名城的要义是创造良好的生态,创造吸引集聚创新资源、在本地产生更高效率的小环境。

“政府要尊重企业家的首创精神,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陈清泰表示,政府要做的是守住法律底线,其余让企业家自己决策。不能用红头文件去管理企业,“审批经济”造就不了“苹果”。此外要重视中小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不能有“大企业崇拜症”。(鹿伟)

(责编:唐璐璐、张鑫)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