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上)
(一)12月,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内,人潮涌动。
一场以“伟大的变革”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在这里进行。一张张生动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真实的文献实物、一个个精致的沙盘模型,铺展开一幅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展品,引人驻足,令人深思。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2018”,这两个普通的数字,对于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象征着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连起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40年。
风起云天,潮涌东方。以1978年为起点,古老的中华民族开启了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年轻的人民共和国迈向大踏步追赶时代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东方的这片热土,在奋进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
40年来,中国奏响改革开放的激扬乐章。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改革开放大潮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向民族复兴澎湃而去,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书写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壮丽史诗。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考察,庄严的宣示、豪迈的话语,是历史的回声,也是时代的号角,穿越激荡40年,响彻壮阔新时代。
(二)1978年初夏,一次不同寻常的考察,在西欧五国的25个城市展开。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领代表团走访了法国、瑞士、比利时、丹麦、联邦德国五个国家。一个多月的见闻让他感叹,“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回国后,谷牧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汇报,从下午3点半开始一直进行到晚上11点,足足讲了7个半小时。
彼时,瑞士发电厂已经在用计算机管理,而在中国西南一家大型炼钢厂,一台140年前的英国机器居然还在使用;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2万种。一首名为《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诗曾风靡一时,道出了全国上下热切的渴望:“那一切丢失了的,我都在认真思考。”中国,需要找到那把钥匙,重新启动历史前进的时间,打开融入时代潮流的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曾回顾当时的情况,“十年内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可谓振聋发聩!
什么叫人心所向?什么叫大势所趋?就是说一点星火就能燎原,一道裂缝就能破冰。
改革开放这把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钥匙,首先打开人们头脑中那扇紧锁的门。“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解放的大潮,如狂澜荡涤僵化落后的观念,冲破思想的禁区,打破发展的僵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敢于“大包干”到敢砸“大锅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杀出一条血路”,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40年来,我们面对过“改不改”的迷茫,也遇到过“怎么改”的困惑,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思想解放带来行动的破冰,让中国一路凯歌、勇猛精进。
改革之风从农村而起。包产到户一石击水,激活了沉睡多年的乡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让工业化在农村播种;城乡间人口自由流动,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红利。一路走来,我们曾面对双轨制下“价格闯关”的风浪,也曾面对国企改革企业重组的“下岗潮”;曾面对非典疫情的肆虐,也曾经受汶川地震的考验;曾面对简政放权的阻力,也曾面对经济转型的艰难,但革故的决心从未退缩,鼎新的脚步从不停滞,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开放之门从特区打开。从深圳学香港,到沿海学特区,再到内陆学沿海,春风几度玉门关。打开国门,新鲜空气能进来,风啊雨啊也会进来。加入世贸组织,曾让不少人担心“引狼入室”;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风暴也冲击到中国;中美经贸摩擦,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中国始终迈开大步走向世界、敞开怀抱拥抱世界,只因相信,“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在困顿中踏上改革开放之路,又在接续奋斗中让这条伟大的道路不断向前,中华民族发展的浩荡长河,在这40年里爆发出积蓄已久的巨大势能,一路奔涌向前。
(三)如同春雷唤醒大地,改革开放书写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不舍昼夜的改革开放历程,成就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铺展开一条通往复兴的中国道路。
这是一条正确之路。它非先验,而是历经时间检验。小岗破冰,深圳试水,浦东闯关,平潭浪涌,前海开发,雄安启航……我们在无路中走出了一条新路、好路,改革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滞。40年前一次毅然决然的启航远征,最终成就了一次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浩荡进军。实践证明,正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让我们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是一条强国之路。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79亿元;2017年,已经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40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2.8倍,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7.9倍,近年来每年经济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经济规模……40年来,破立并举,改革开放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思想和制度支点,撬动了至今仍在持续的历史性前进。今天的中国,从过去那个现代化的迟到国,变为现代化的实践中心,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是一条富民之路。无论是小岗村的红手印,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革开放的诸多原动力,来自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变革的指针同样指向富民。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7.4亿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形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改革开放的快车,以其一往无前的冲劲,让所有中国人相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40年,这是一段取得“史诗般进步”的历程,也是一个“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让一个古老的国家焕发出奋斗的神采,让十几亿人为梦想持之以恒,让40年的时间里曙光升腾、万物生长,激荡起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
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壮丽篇章,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判断的生动注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中国的重新崛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议题。
在很多人看来,从1978年到2018年,这个国家就像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势不可挡地开启了一段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历程”。鉴于中国的巨大成功,有学者甚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经验是否可以说明,只要进行改革开放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过去40年里,很多国家、地区也都进行过改革或是开放,但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计划经济或类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约有30个欧亚国家,涉及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直到1997年,绝大部分经济转轨的国家官方统计GDP都没有恢复到1989年的水平。
有人把中国改革的成功简单归因于市场的作用,但不少国家从来就是私有制的自由市场经济,却长期停滞不前;有人认为中国改革成功缘于采取渐进改革、增量改革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采取渐进改革的国家都取得了成功;有人还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源于中国的超大规模,但世界上有些规模很大的国家仍然陷于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总结好改革开放经验和启示,不仅是对40年艰辛探索和实践的最好庆祝,而且能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大动力。”站在40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需要思考,改革开放这个“关键抉择”,让困顿中突围的中国踏上了怎样的崭新历程?这个“活力之源”,如何激发出40年源源不断的力量?这个“重要法宝”,是怎样推动中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条“必由之路”从何而来,又将把中国带往何方?
(五)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四个字,是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一系列观念的更新、一系列行动的合力,是一段历时40年的上下求索。“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历史前进的逻辑,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中华民族一路走向复兴。美国前驻华公使傅立民回忆,1979年夏天,他在北京街头买了一碗汤面,卖面的人说自己是“个体户”,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那位个体户解释说:“我自己就是单位。”这一幕让他感叹,“中国马上就要开始腾飞了”。
街头小摊贩的一句话,折射中国改革的密码。正是改革这“关键一招”,让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通过打破旧的体制机制,释放出了蕴藏于亿万人民的巨大活力。生产力挣脱僵化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人从旧的思想、旧的体制、旧的关系中解放出来。这正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让中国“真正活跃起来”,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改革开放以制度的巨大变革,激活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国由此万马奔腾、生机勃发。
时代发展的潮流,就是顺应世界现代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大势,让中国深度融入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述过一段自己的经历。1979年他出访瑞典时,一个马来西亚华人用生涩的汉语问他:你是中国人吗?那时候中国人很少出国,海外华人见到同胞会很激动。而现在,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市政府大楼朝外看,“半个广场都是中国人”。
海外华人的故事,折射中国开放的视野。40年来,因为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客源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靠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一带一路”建设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发全球共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洪流奔涌40年,打破沉闷停滞,打破封闭僵化,让这个国家40年来活力迸发,大踏步走向未来。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感慨,改革开放使中国命运彻底跳出了近代以来的“下降通道”,中国改革,最复杂也最成功。
(六)1978—2018,如果将这40年奔腾不息的伟大进程,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来看,这一世界上“最复杂”“最成功”的伟大变革,有着清晰的历史轨迹。
紧紧围绕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条主线,改革开放大幕初启至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鼓励探索,倡导创造,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的事情”,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认识论、方法论到价值论,从总目标、大方向到动力源,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性思考,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创新为指引、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我们党总揽全局,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华民族迎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是一段正在发生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让改革开放的中国步步逼近光辉的山巅。新一轮改革开放大潮激荡,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写在广袤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四个全面”开拓治国理政新境界,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全局……中国道路成就中国奇迹,中国崛起带来中国震撼,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40年前,誓言“赶上时代”的中国人在踏上改革开放之路时也许不会想到,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仅让中国赶上了时代,还让其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力量。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让“中国号”巨轮驶入新的水域,也为全世界寻求变革的人们提供了方法与视野、理论与实践。
(七)1978—2018,如果将这40年奔腾不息的伟大进程,放到世界现代化史和制度变迁史来看,这一世界上“最复杂”“最成功”的伟大变革,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不止一个西方学者说过,我们无法再用现有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发展,必须重新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对世界的意义。
它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英国学者马丁·雅克不无感慨地总结,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差异,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新“现代化模式”的崛起。在世界的坐标系中看,中国改革开放这个“20世纪最重要事件之一”,不仅助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深度融入世界,更向世界证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
40年波澜壮阔的变革,绘出一个民族向上生长的脉络,让中国在几十年时间里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过去6年多来,这辆“复兴号”现代化列车,更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驱动下,以飞驰的速度划出一道炫目曲线,开辟了现代化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它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跨越时代的真理力量。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俄罗斯《真理报》刊发纪念文章指出,中国的成就让人们依然寄望于“十月的光芒”。从跌宕起伏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看,40年改革开放走出的这条“中国道路”,不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共产党隆重纪念这两件大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以马克思命名的科学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40年改革开放,从根本意义上说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伟大社会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展现出磅礴的力量,让推断“历史终结”的人不得不修正观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与道义的光芒。
独特的探索、独特的道路、独特的理论、独特的制度,让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成为二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潮流中最为重要的历史进程,更成为500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为厚重的历史篇章。
(八)2017年12月,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的嘉宾,来到中央党校参观。在刻着“实事求是”4个大字的石碑前,外国政党的领导人们纷纷留影。
这个场景,让人想起“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一段话: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让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将来,中国倡导的政治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和对外政策做法,会进一步在世界公众中产生共鸣和影响力。
无数探寻的目光投向中国。《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甚至有个“古怪的想法”:要是美国能做一天中国有多好!“做一天中国”,是希望“在这一天里,我们可以制定所有正确的法律规章”,克服难以迅速作出重大决策的制度弱点。
让弗里德曼羡慕的,是一个强大的执政党带来的高效“国家能力”。布莱克在《现代化的动力》一书中表述为,“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学者们用不计其数的案例表明,迈向现代化的每一步,每一项改革与创新,都会涉及制度的调整、利益的重组。越是重大的、深刻的改革,涉及的范围越大、利益也越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停车”乃至“翻车”。从历史经验来看,那些在改革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引发危机的国家,往往是因为缺少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牢固的制度基础。
也许我们还需要打开另一个视野。40年前改革开放航程初启,正值“戊戌变法”80周年。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改革持续103天后以失败告终,改革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展开历史卷轴,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中华民族虽不乏“载入史册”的改革之举,结局却鲜有善终。
20世纪70年代末中华大地开启的这场前所未有的新的革命,因为始终有执政党的坚持和引领,而拥有最坚实的政治保证,40年一气呵成,40年依然强劲。
40年来,正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具有稳定的制度框架;正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中国能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正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始终按照一定的顺序、节奏和力度展开。相信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结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外媒观察,“强大的中央领导和先锋人物对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至关重要”,而他们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位有远见的领导人”“一个认真的改革者”,“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位领袖”。有人统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的5年间,先后召开38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57个重点改革任务;6年多来,共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其中许多是事关全局、前所未有的重大改革。
有人总结,曾经,中国道路对世界的启示,更多是经济方面的;但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国改革,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借鉴。经济建设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政治建设上,更加强调制度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建设上,坚定树立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社会建设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6年多来的全面深化改革,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道,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九)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改革最不可思议之处在于,它始终要在“世界级”体量的层面,处理“世界级”的难题。美国学者傅高义曾说,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坚定地搞改革开放,没有前路可循,“中国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
走过40年,中国改革依然面临许多“娄山关”“腊子口”。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也让改革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2018年10月金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广东。6年前履新之初,他首次出京考察就是来到深圳,在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表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勇气和决心。而今再一次来到这块热土,就是向世界宣示“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山峰是用来攀登的,河流是用来跨越的。今天的中国,复兴图强的时间表,已进入至关重要的“下半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前后相续的目标,“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我们的心胸燃烧着希望,我们前进的道路铺满阳光”“让我们从今天出发飞向明天,让我们把每个日子都当做新的起点”。1978年,中国诗人艾青写下《光的赞歌》。
40年大潮激荡,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
淘沙见金,改革不惑,“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已经开启。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创造历史的道路不断奋进,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再接再厉,中国人民将走向更加光辉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4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