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男高音唐彪 弃 做红歌星 传唱中国歌
唐彪进工厂演出。 李凌 摄
中新网广州12月27日电 题:男高音唐彪:“弃”做红歌星 传唱中国歌
中新网记者 李凌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即将前往非洲演出的广东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唐彪,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谈及当年毅然从流行歌星“转行”唱民歌时,特意用歌声来诠释。他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我在国外唱起中国民歌时,发现更能感染台下的观众,这就是我‘改弦’唱民歌的主要原因之一,希望将优美动听的民族歌谣唱遍全世界。”
年过半百的唐彪依然英气勃发,言谈举止间透着热情爽朗,毫无名人架子。
童星——初露锋芒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唐彪,便是早早就成名的人,12岁已是当地有名的小歌星。
唐彪1963年在四川出生,父亲是军人,6岁时随父迁入广东韶关,自此扎根广东。在部队大院里成长的孩子,原本是希望长大了加入海军。然而,艺术天分让他的志向发生转变——12岁那年看了两遍《闪闪的红星》,便能熟唱电影里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随后凭此歌参加学校文艺汇演,被台下文工团的老师看中,成为韶关曲江文工团的学员。回忆起42年前的一幕,唐彪又脱口唱了起来,“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三年学习结束,唐彪被分配到曲江采茶剧团,并很快成为团里的第一小生,能唱能跳能演,小小年纪便崭露头角,红遍粤北。好在,这位早成名的少年并未沉浸在已有的成绩里,在听到不少前辈认为他的嗓音更适合唱歌后,决定自费到广州拜名师学习声乐。
上世纪70年代末,从韶关到广州乘坐火车需要十来个小时。为了既能学习又不耽误工作,唐彪坚持每周六晚上坐夜车到广州,早上到了就跟老师学习,结束后又乘火车回韶关。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后,他被保送上广州音乐学院(现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当时,唐彪一个月的工资仅20多元,基本都买火车票了,“幸好老师觉得我是个好苗子,免费给我上课。”
歌星——声名鹤起
写唐彪,绕不开他当初的搭档安李。如果说,唐彪因偶然唱了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而被招进文工团,那么他与安李合作成功,则是偶然之中有必然。
唐彪清楚地记得,那是1983年,当时学校的学生实验剧团在广州文化公园演出,原本乐团里的男、女高音老师均突然生病,于是就有人建议他和安李顶上唱二重唱。“当晚唱了《笑比哭好》《校园的早晨》和《敖包相会》,唱完以后好评如潮,成为乐团的保留节目。”
次年,唐彪、安李受邀作为演唱嘉宾,参与汪明荃的内地首场独唱音乐会。演出当晚,太平洋影音公司副总、著名词作家刘志文就坐在观众席上,在听了唐、安两人的演唱后,跑到后台问两人是否愿意出唱片。
彼时的太平洋影音公司闻名全中国,朱明瑛、蒋大为等一线歌唱家,都是在“太平洋”录音。刘志文的邀约对于两个怀揣音乐梦的在校学生无疑是天赐良机。于是,唐、安两人的第一张唱片《年轻人的梦》顺利录制发行。随后,又推出《春夏秋冬》《在雨中》、《明天会更好》等专辑,令这对搭档在中国歌坛日益走红。当时的一个说法是:北有谢莉斯、王洁实,南有唐彪、安李。
之后,唐彪发行的唱片、卡带越来越多,常年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成为中国流行乐坛最早的偶像红歌星。
真心——传唱民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广东歌坛流行乐的鼎盛时期,之后,大批成名歌手选择迁徙北京,而唐彪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留了下来,更是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流行音乐事业,转而唱起了民歌。“是岭南这片热土把我们养育大,我爱广东。”唐彪说,剧院的老师、领导一直对他关爱有加,所以他舍不得离开。
唐彪在音乐学院学的是美声和民族唱法,当年唱通俗歌曲也只是顺应潮流,但他的声音唱民歌更有优势,特别是后来因经常到国外演出,发现海外的观众都非常喜欢听中国民歌。“记得有一次在土耳其演出,观众席上没有一个中国人,我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台下观众从头到尾都跟着我的节拍鼓掌。”这让唐彪明白,音乐是共通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他认为,能够把中国传统的艺术带给外国朋友,并让他们喜欢,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唐彪很忙,从艺数十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广东文艺志愿服务第一线,为观众送去了无数欢乐,至今每年演出近两百场,其中100多场是到农村、工厂、部队、学校进行义务演出。
“有艰辛、有激动、有欢笑、有泪水。”唐彪用“四有”总结多年的演出经历。1987年春节,唐彪参加慰问团,前往法卡山为边防战士们演出,结束后,当得知山顶上还有一位战士在站岗便决定登山。当时中越战争虽早已结束,但山上仍遗留着无数地雷,上山的道路充满危险,他依旧勇敢登山,为那位独自坚守阵地的战士,清唱了一首《十五的月亮》。
回忆起自己的从艺经历,唐彪由衷地说:“演出是我的生命,我会一直用真心真情去唱好每一首歌,只要观众喜欢我,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