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位中国》第02期
文 | 谌旭彬
1978年11月30日,50名上海汽轮厂的工人,每人凑了7元钱,自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租用了一辆汽车,悄然来到苏州“散心”。这是一次秘密行动,因为“旅游”这个词,在当时还完全等同于“接待国际友人”。①
而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然以接待国际友人为内容的“旅游业”,还曾被定性为“外汇挂帅”、“风景出口”、“为资本家效劳”。
改变发生于1978年初。这年3月份,中央批转了外交部党组拟定的《关于发展旅游事业的请示报告》。这份报告,否定了“风景出口”、“为资本家效劳”之类的帽子,主张“大力发展旅游事业”。
报告建议“有选择地整理恢复一些古迹”,在城市中建些“朴素、实用、容量大的旅馆”,在偏僻的山川名胜建一些“砖木结构的招待所”,再增加一些交通工具,制造一些纪念品和工艺品,以吸引外国旅游者来华,以实现在1978~1985年的未来八年里“接待外国旅游者370多万人”、“外汇收入累积可能达到四十一亿多美元”的长远目标。②
承认旅游业“是一种工业”,承认它“能很快吸引外国货币流入,能提供高级设备,能提供就业机会,能促进相关的工业和服务行业”③,是当时颇为难得的一种思想解放——反对之声仍然强烈,比如担忧“把特务放进来怎么办”,“腐蚀了干部怎么办”……
尽管属于思想解放,但在这份报告的语境里,“旅游”的含义,仍完全等同于“接待国际友人”。所以,这份报告出自外交部党组之手;报告还建议将“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划归外交部代管。
突破“旅游”含义的,是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
这家成立于六十年代的公司,拥有五个车队,大小客车近50辆;周一至周六负责接送从上海市区到郊区及安徽、江苏等地上班的三线工人,周日歇息。
外交部党组关于“旅游”问题的《报告》层层传递下来,让很多人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1949年前做过旅行社导游的车队调度员戎良,向车队提议,利用周日和节假日闲置的车辆,搞一些“短途旅游”,运载上海市民前往苏州、无锡、杭州等地“散心”。车队答复“试试看”,并于年底成立了“旅游组”,主要运营“苏州一日游”。④
图:上世纪80年代上海旅游读物《从上海出发——旅游去》所刊登的苏州旅游示意图
这种做法是冒了风险的。幸运的是,时代的脉搏与人心同调,1979年3月4日,《人民日报》正面报道了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的“旅游组”。
这篇题为《上海恢复“苏州一日游”“杭州二日游”活动》的文章如此写道:
“上海市恢复组织‘苏州一日游’、‘杭州二日游’的旅游活动,很受群众欢迎,国家也增加了收入。‘苏州一日游’是由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组织的,每逢星期日举办一次。参加者交费七元多钱,就可以坐专车游览苏州的西园、留园、拙政园、狮子林、虎丘等名胜古迹。‘杭州二日游’和‘无锡二日游’、‘宜兴善卷洞二日游’等旅游活动是由上海旅行社和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组织的。旅游者旅行期间的交通、膳宿等由旅行社负责代办,非常方便。上海市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有‘一日游’、‘二日游’的旅游活动。文化大革命中被污蔑为‘提倡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已停办了十多年。许多群众想利用节假日到苏州、杭州去游览,都因为交通、吃饭、住宿不方便而不能实现。现在恢复组织‘一日游’、‘二日游’旅游活动后,报名参加的很踊跃。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的导游人员对记者说,平时,这些大客车是用来接送上海郊区工厂职工上下班的。节日和假日里,大客车大多数闲着。现在用它搞旅游活动,群众满意,国家也增加了收入。现在,上海第一汽车服务公司专门成立了开展旅游业务的小组,并打算再培养一批导游人员,进一步扩大旅游地点。”⑤
图:《人民日报》正面报道国内民众旅游的恢复
也是在这一年,上海旅行社在《文汇报》上打出广告,宣布“恢复空中旅游”。许多人甘愿付出一个半月的工资报名参加,只为了体验一把坐飞机是何种感受。⑥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第一所旅游学校——“江苏省旅游学校”成立,内设服务、烹饪、驾驶三个专业,招聘学生500人。⑦
一辆小小的“公共汽车”,在1979年,将“旅游”推上了时代的C位。
四十年后,据新华社的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五一假期”中,全国国内旅游,共接待游客1.95亿人次。
有如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