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科技频道:“天问一号”将向火星进发 中国行星探测为何首探火星

2020-04-27 08:250中新网

“天问一号”将向火星进发

中国行星探测为何首探火星

在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上,备受瞩目的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揭晓:“天问一号”。消息一出,中国火星探测任务再次引发关注热潮。

4月25日,火星任务又有新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承建的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当天在天津成功实施完成70米天线反射体的整体吊装。

“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单口径全可动天线,是完成火星探测器科学数据接收任务的关键设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兼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李春来4月26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那么,中国行星探测为何首探火星?

李春来说,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较近、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从1961年至今,人类已实施火星探测活动达45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一共仅有22次。

“可以说,除月球之外,火星是最受关注的天体。”李春来说,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不仅在于探究火星生命的存在和演化过程等问题,更可借此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地球的未来变化趋势,同时也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寻找潜在目标。在他看来,探测和研究火星,最终目的是为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李春来说,按计划,“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要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

火星探测与月球探测有何区别?

李春来说,地火最远距离约为地月距离的1000倍,这将带来一系列难题。

航天专家庞之浩说,距离越远信号越弱,地火距离还将带来至少10分钟的信号延时。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和着陆的那段关键时间,只能依靠研究人员提前输入数据,由探测器进行自主判断,相当于“盲降”。

据李春来介绍,此次新建的GRAS-4天线总重约2700吨,主反射面直径70米,面积相当于9个篮球场大小。该天线采用的技术,可以提高天线效率、减少系统噪声,提高抗干扰能力。该天线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20年竣工验收。如今,反射体的整体吊装完成,意味着70米天线主体结构基本完成。“预计到2020年10月,70米大天线能完全具备火星探测的数据接收能力。”李春来说,该天线将为完成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任务以及后续小行星、彗星等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根据计划,2020年我国将实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目标是通过一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并对火星表面重点地区进行巡视勘察。

此前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消息称,中国首次火星探测预计今年7月实施,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

本报北京4月26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天问一号”将向火星进发 中国行星探测为何首探火星

【编辑:叶攀】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
全球报道:天问一号发射两周年,传回火卫一高清影像
天问一号发射两周年,传回火卫一高清影像

0评论2022-07-238180

全球报道:天问一号传回火星巡视区高分辨率影像 “祝融号”行驶路线清晰可辨
天问一号传回火星巡视区高分辨率影像 “祝融号”行驶路线清晰可辨

0评论2022-03-2410170

全球报道:天问一号失联39天!终于与中国恢复联系,究竟谁在背后捣鬼?
天问一号失联39天!终于与中国恢复联系,究竟谁在背后捣鬼?

0评论2021-10-24353

全球报道:天问一号传回2秒视频,为何引起欧洲极大关注?
天问一号传回2秒视频,为何引起欧洲极大关注?

0评论2021-07-09214

全球报道:人类首次!天问一号火星实拍来了,影像要从火星传回有多难?
人类首次!天问一号火星实拍来了,影像要从火星传回有多难?

0评论2021-07-08157

全球报道:天问一号传回高清火星影像 环形坑、山脊等地貌清晰可见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天问一号拍的3张高清火星影像,包括2幅全色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全色图像由高分辨率相机拍摄,火星表面小

0评论2021-03-05177

全球报道:“天问一号”发射成功 印度网友心疼崩了
(原标题:“天问一号”发射成功,有人心态崩)今天,咱们中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搭乘着中国自己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

0评论2020-07-24492

全球早报:先睹为快!“天问一号”等比例着陆平台和火星车亮相
关注“天问一号”火星车【小央视频】7月22日,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正式对外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1∶1着陆平台和火星

0评论2020-07-23220

全球科技报道: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即将开展 “天问一号”已运抵发射场
原标题: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即将开展 “天问一号”已运抵发射场中新网北京7月14日电(郭超凯) 记者14日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

0评论2020-07-14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