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经济报道:中国2035年远景目标

2021-04-09 12:23109570中新网

(中国焦点面对面)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实现?

中新社北京4月9日电 题:2035年远景目标如何实现?——专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中新社记者 夏宾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正式发布,这份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拉开了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系列2035年的目标该如何实现?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对此进行权威解读。

点击进入下一页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已经提出,到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您觉得未来15年中国经济发展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林毅夫:总书记在对“十四五”规划跟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建议的时候有一个想法,就是到2035年我们的GDP规模或是城乡人均收入水平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在2020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 GDP大约是11500美元,翻一番会是23000美元。

这样的水平比高收入国家的最低门槛12535美元高出了10000美元左右,基本上可以讲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我们在2021年到2035年,这15年时间里面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4.7%。这个目标只要我们努力,我认为是完全有可能达成的。

中新社记者:2035年中国也提出了一个目标,叫做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在您看来中等收入群体的数量要增加多少才能达到“显著扩大”的要求?又应该怎么去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呢?

林毅夫: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有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大约是4亿人。如果说到2035年,我们人均GDP翻一番,那中等收入群体的人群大概也要翻一番,达到大概8亿人,目前已经是全世界最多了,那将来当然仍然是全世界中等收入群体最大的国家。

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平均收入水平要提高,而且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时候,要依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来创造更多更高收入的就业机会。

因此总的来讲,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劳动生产率水平越来越高、能够支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的就业机会。

如果这样的就业机会增加(得)多了,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的家庭就多了,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靠经济发展,还是要靠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以及实现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加的目标。

点击进入下一页
林毅夫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什么?

林毅夫:按照现在国际上的一般标准,只要一个国家的人均GNI(国民总收入)超过了12535美元,那就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了,当然就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

实际上(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用收入水平来衡量的,我前面提到我们现在(人均 GDP)大约已经是11500美元左右,那再增加个1000多美元,应该讲并不是难事,我相信应该在2025年前后(中国)就能够从中等收入跨过进入到高收入的门槛。

而且要是跨过的话,这在人类经济史上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因为现在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16%、17%,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18%多,所以当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的时候,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可以翻一番,这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当然,(实现)它靠的是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必须靠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就要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道理很简单,但是怎样把道理从理论变成实际的经济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

这个努力很重要的是两个制度安排,一个是“有效的市场”,一个是“有为的政府”,市场跟政府“两只手”都要同时用得好。中国能跨过去,也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信心。

中新社记者:您长期研究比较优势,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了,您觉得中国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毅夫:比较优势永远是比较来的,而且永远都会有。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人多、资本少,当时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价格便宜,所以我们早年发展的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当中很多还是加工业。

随着40多年的发展,我们从1978年的时候人均GDP156美元,到现在超过1万美元了。资本就从相对短缺逐渐变成相对丰富,劳动力就从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所以我们的比较优势逐渐地就会变成资本和技术比较密集的产业。

那未来的发展当然就要往资本更密集、技术更密集的产业去发展,因为那将会是我们新的比较优势。怎样把这样的产业发展起来?同样要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两只手”共同作用。

点击进入下一页
林毅夫接受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记者:您之前提到在2030年之前,中国都有8%左右的经济增长潜力,但我们现在看最近几年并没有实现这样一个数字的增长,您觉得是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经济潜力完全发挥?

林毅夫:潜力是一个技术的可能性,是从供给侧来看的,要把它变成现实还要看需求侧。

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一直没有恢复,因为在2008年之前,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3%到3.5%之间,但是从2008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平均增长速度最好的是美国2%左右,欧洲国家1%左右,日本基本上在1%的水平。

如果按照市场汇率计算,这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占全世界接近一半,那一半的市场发展慢,需求侧就不足了。

同时,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不只是为了发展速度,我们还希望解决环境的问题,解决地区收入差距的问题等,也就是说我们有这样一个发展潜力,也要看国内国际市场的实际状况。

在这种状况下,(实际)发展速度在可能的潜力之下有一个好处,让我们有比较大的回旋空间。所以有这样一个潜力,给我们能够提供一个比较高的发展可能,同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要看国际跟国内的条件做适当的调整。

中新社记者:从“十四五”到2035年,中国都对共同富裕提出了要求,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在新发展阶段下共同富裕的内涵?

林毅夫:共同富裕是希望在发展过程中,大家的收入、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像前面讲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能够不断扩大,而且不仅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也要不断改善,才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这个过程中,我想重要的还是首先要发展,要发展就必须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就要按照比较优势,按照你有什么,能做好什么,把能做好的做大做强。

我们也知道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城乡之间的差距,有地区之间的差距,政府也要给现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公共服务方面、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去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消除地区之间的差距。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不仅收入水平可以提高,而且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会不断增加,重要的是大家的生活质量都能不断改善。

中新社记者:今年也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您觉得这对于共同富裕来说意味着什么?

林毅夫:同样的,还必须让(生活)在乡村的人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乡村的人收入水平要不断提高的话,一定要有能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够不断提高收入的产业,在这样的产业基础之上才能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收入水平,缩小跟城市的收入水平的差距。

要让农村的产业发展起来,基础设施也要不断完善,让它的产品能够进入到市场,同时要让农村的生活方便一些,公共服务也应该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跟城市差距不断缩小的水平。

同时在农村里面也要保护好文化环境,完善治理环境,这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大家才能有一个充满着期望的故乡,有一个美好的城市和农村生活,那才能够实现我们现在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完)

【编辑:姜雨薇】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