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又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特殊体裁。对联又叫楹联,俗称对子,通常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中国诗人及教育家周仪荣先生曾经说过:“优秀的对联能让人津津乐道;它的形式短小、内容精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文采飞扬,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更是世所罕见的瑰宝之一。”
对联,一般根据联文的应用范围,大致可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广告联、行业联、名胜联、居室联、庆典联、题赠联等;按汉语特点,当今的对联又可分为白话联和文言联。对联的创作,不是一种随意性的文体,它要求非常严格,上联和下联必须有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等四大创作要求。
所谓字数相等就是要求上下联的字数必须一致,不能有多有少;上联如有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要与上联在字数上一致,并对等分句。其中,短对联,只有2个字;长对联,如清代长联高手钟云舫《拟题江津临江楼联》字数,则达1612字;常见的是14字对联,如“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词客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此联是14字对联,上下联各7个字。
所谓对仗工整就是要求必须是对偶句,对联就是秉承这个规则。上联为出句,下联为对句;用词要对仗工整,主要为词性相当、结构相称两大要求。词性相当是指对应位置的词,词性必须相同,即都是动词、名字、介词、数量词等。如“凯歌送旧岁,骏马迎新春”,这里凯歌、旧岁、骏马、新春都是名词,送和迎是动词,各自对应。结构相称是指对应位置的词组或语法,结构要一致或相近,即都是主谓宾、动宾等。
所谓平仄相谐就是要求对联是讲究平仄的,等同于律诗的格律,而且有着严格要求。它的上联是压仄声,最后一个字是仄韵。下联是压平声,最后一个字是平韵。两个,不能调换,也不能一样。对联在平仄上,讲究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节奏相应是指对应位置的词语节奏停顿要一致;如“春色/绿/千里,马蹄/香/万家”。平仄相谐是指对应位置的词声韵相对,平仄要间隔,这样读起来才有韵律,有节奏感。
所谓内容相关就是要求对联在内容上有关联,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对联既然叫对子,除了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相谐之外,还强调上下联内容的关联性。即下联要与上联内容呼应,两者之间,不可以各说各的。如“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自捺住即成名”;上联中“若”字的撇不开,就是“苦”字;下联里“各”字,只有收住,才是名;一撇一捺,就是“人”字,人生也就是在苦和名之间奔波。
据说,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惊天动地门户”,下联是“数一数二人家”,横批是“先斩后奏”;当时皇帝乾隆看了此联大怒,立刻下诏,把他叫到宫里,严厉查问。查明原因后,乾隆对纪晓岚说:“就知道你鬼点子多,贴吧,朕准了!”。这就是古代对联的魅力,已经不只是点缀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多的内容,更多的故事,这是普通人难以体会到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对联的高手,像纪晓岚、唐伯虎、苏轼等人,在对联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就拿大家熟知的唐伯虎来说吧,他曾经为厕所写下的对联,至今仍然被世人传颂着,他是这样写的,上联:“且看客官多情,甘解衣带终不悔”,下联:“莫道此物无用,化作春泥更护花”。唐伯虎为厕所写的对联,都是如此的美妙绝伦,真是厉害极了。
对联藉象形汉字,运用典故,隐含诗意的美学阐释。如回文联,它是对联中的一种。用回文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据说北京有一家餐馆,店号为“天然居”,里面有一副著名对联:上联是“客上天然居”,下联是“居然天上客”;顾客还没进餐就已经觉得是种享受。
对联在古代很常见,在现代也很常用。它之妙,反衬汉语和汉字的精妙高深,愈加使人生出崇敬而自豪之心,千百年来让人津津乐道,真的太绝了!由此可见,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和汉字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之一。
文/韩良(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