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资讯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文化频道:中华文明及其传统

2024-03-30 18:3554943杨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约有5000多年历史。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正如中国教育家周仪荣先生在2011年举行的学术讲座《漫谈中华文明》中所指出的,“中华文明是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格局,而这种发展格局体现了该文明的本质特征。”在这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中华文明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历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思想体系。下面将从中华文明及其传统方面进行阐述。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源泉。从世界观层面看,儒释道的互鉴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修齐治平的人生观、厚德载物的价值观,从而为中华民族察大势、应变局、观未来、谋发展提供了富有中华智慧的理念和视角。从方法论层面看,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追求为原则,形成了“礼之用,和为贵”“包容贵和”的伦理传统,以及处处体现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崇德尚礼、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谦卑为怀、宽宏大度的精神追求。而这些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代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现代人对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内容,凝聚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核。

在5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情怀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融通,在开放包容中彰显勃勃生机,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历久弥新。在中华文明史上,灿若星辰的文化巨匠,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无论是鉴真东渡传播中华文化,还是利玛窦来华搭建起中西方交流的桥梁,历史上的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概念,融合外来文明,实现交流互鉴,使开放包容成为中华文明亘古通今的鲜明立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开放性赋予了中国文化返本开新的动力。

中国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了第一部通史《史记》。该书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他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这部通史记事翔实,内容丰富。《史记》无疑是一部代表作,被看作是记录中华文明的书。

在中国传统上,礼乐文明是以祖先崇拜为基础的文化认同,它产生于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与文明起源同步,其物化形式就是产生于古国时代、成熟于夏商周三代的不同材质的礼乐器具。而三代文明的一体化过程,就是礼乐文化被接受的过程,反映的则是族群认同、祖先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过程。我们说中华文明是连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明,并不是说文明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过“断裂”,否则就不好理解王朝之间的更迭。文明发展的连续性特征,强调的是作为文明体创造者的中华民族始终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

完全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与世界其他文明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兼收并蓄中丰富发展的历史。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下为中华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内容、拓展新空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中华文明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文/杨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燕京学堂)

举报
收藏 0
评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