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起于何时,国人的生活中平添了一道新的“景观”:当朋友聚餐,家人聚会,常能见到人与人、面对面的冷漠,除去食盘、手机与一些“埋头者”之外并无交流。丈夫无视妻子,女儿无视父母,母亲无视儿子,男友无视女友。咫尺之间,仿佛拒人以千里之外。此时手机的“存在感”仿佛胜过一切,令人际相隔,人情阻断。
只是如此也就罢了,手机竟也变本加厉,逐步演化成了“自杀”以至“杀人”的“罪魁祸首”。我们时常能从网络传媒上见到这样的消息:温州平阳年轻女子玩手机坠河身亡;常州女子通宵玩手机猝死,情形可怖可悲;过马路玩手机?中山女子被撞身亡;男子过马路玩手机被撞身亡,手机还在播放视频;女子泳池玩手机痴迷,4岁儿子距离3米溺亡……
科技进步,智能提升,手机在极大便捷人们生活的同时也越发被赋予了“泥潭”与“黑洞”的品质,令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这是一种异化,原本是由人的制造物反过来控制、加害于人。手机便是较为明显的一种。
早先,当手机还是手机的时候,其功能简单,也很“本色”,只是一柄通话工具而已。如今,智能手机实现了一个虚拟世界的构建,人们通过手机便能获得海量信息,把玩更逼真的游戏,完成更多的购买。而与其相连的,便是生活其中的人们反而更加孤独迷失,人际之间更加麻木冷漠。在无数“手机族”与“低头族”的背后是无法摆脱的空虚与自我封闭。
在手机世界,微信代替了社交,贴吧代替了思考,淘宝代替了逛街。在这个貌似无限开放,实则极端封闭的屏幕世界,或许能得到一些慰藉与快感,却是以生活空间愈发萎缩、人与人交流愈发失常作为代价。在这个温水煮蛙,并不为人觉察的虚拟空间,人的交往是虚拟的,人的自主性也同样是虚拟的。
曾有实验表明,人长期沉迷电视,会因持续被动接受信息损伤大脑,而诱发老年痴呆症。现代人更深地被手机所把持,无数信息不断涌入视线,却也只停留在最浅的脑层,将自己变成了与手机一样被动接受的“工具”。加之各种游戏的控制与成瘾,不仅耗费了精力,也耗费着智力,直至非常时刻到来,终将自己或别人的生命葬送。
比起亲情的冷漠等等,生命的存在显然更加重要。比起那位因沉迷手机而丧失幼子的糊涂母亲的懊悔,亡童的挣扎无助显然更加令人揪心。那些撒手人寰都不撒手手机的人带着某种近乎荒唐的执着。
更加不幸的是,如此悲剧却总不能给人以足够的警示。因为人们常会以为这是别人的悲剧,并不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因此新的悲剧才会不断上演。
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异化,使这些悲剧落幕?当然只在于人们自己。从道理上讲,物的属性依旧取决于制造它的人们,但当物的发展失去控制,反过来控制人类的时候,办法也就愈发显得虚弱可怜了。就像长期以来的戒烟,只在烟盒上印上一条警示语是不够的,非要从公共场所的禁烟开始,并且长期坚持才能奏效。
既然限制、消除手机已有的功能并不现实,也不必要,便应回到它的起点,即从最简单的方式做起,就像红绿灯的功能,随时提示人们行路时不妨将手机收起。或许这样暂时的忍受就能成全你一生的幸福。再不要埋头于廉价的信息、廉价的游戏,否则你或许就会将自己的一生变成一条廉价的信息、一个廉价的游戏;再不要专注于别人的八卦绯闻,否则你或许会将自己的一生变成一个无聊八卦与绯闻的殉葬品。
记者 李济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