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书在贵州省黔西县第十小学给学生上课(5月7日摄)。今年5月起,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组15户村民陆续搬到城关的“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哈冲组的适龄儿童也将陆续入读黔西县第十小学,老杨被特聘为该校的苗汉双语辅导员。
清晨的哈冲,浓雾笼罩,崖壁上的小花迎着朝露竞相开放,清新烂漫。当地人称这花为缫丝花,其性耐干旱、耐贫瘠,生命力极强。崖壁之上,花木之间,隐约能见一条崎岖的“毛狗小道”,这是寨里娃儿上学的必经之路。这条路,57岁的杨绍书已默默守护了几十年。有41年教龄的杨绍书和这缫丝花一样,亲历了哈冲的贫困,又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山村教育的沧桑巨变……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杨绍书(左一)和学生在崖壁旁的小路上行走(4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杨绍书(右一)在贵州省黔西县第十小学给学生上课(5月7日摄)。今年5月起,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组15户村民陆续搬到城关的“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哈冲组的适龄儿童也将陆续入读黔西县第十小学,老杨被特聘为该校的苗汉双语辅导员。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杨绍书(后)和学生们在崖壁旁的小路上行走(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杨绍书(后)和学生在崖壁旁的小路上行走(4月2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杨绍书和学生在崖壁旁的小路上行走(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杨绍书在贵州省黔西县第十小学给学生上课(5月7日摄)。今年5月起,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哈冲组15户村民陆续搬到城关的“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哈冲组的适龄儿童也将陆续入读黔西县第十小学,老杨被特聘为该校的苗汉双语辅导员。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杨绍书叫上学生们一起去学校(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在贵州省黔西县金兰镇瓦房村,经过约2个小时艰难跋涉,杨绍书和他的学生安全到达华山小学(4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