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公益首页 公益分类 切换频道

全球公益频道:“破烂教授”林甘:生前总计捐30万,身后捐出遗体

2019-10-22 20:1182390搜狐网

“手里有多少钱就拿出来捐多少。”“我现在也做不了什么了,只能把我的遗体捐赠给社会。”这是林甘生前最常向儿子林松说的两句话。

10月15日0时5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林甘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故,享年86岁。

10月17日,其家人遵从林甘生前嘱托,将他的遗体捐赠给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退休后的林甘长期从事公益活动,1998年以来捐款累计至少30万元,2005年获得“山东十大好人”荣誉称号。

尽管捐款慷慨,但林甘自己的生活却异常节约,看到外面有人扔了什么东西就捡回去继续用,因而被称为“破烂教授”。他经常说:“这个扔了太浪费太可惜了,原来花钱都买不到。”

10月17日,林甘遗体告别仪式在齐鲁医院举行。 受访者供图

生前捐家产,身后捐遗体

多年来,林甘的捐款远到印尼、舟曲、汶川,近到山东省内的学校,小至几百,大至上万。据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不完全统计,1998年以来,林甘捐给公益事业的款项累计至少30万元。

林松说,他从来没有统计过父亲捐过多少钱:“我父亲不在意钱,一遇到洪灾旱灾,或者看到失学儿童,他就会捐钱。有时候捐一万元,有时候捐五千元。他常常说自己手里有多少就都拿出来捐。”

2005年,林甘获得“山东十大好人”称号,2014年1月获“济南市第二届责任市民”荣誉称号。“他的桌子上有一些奖杯,但是他不大在意这些奖。”林松说道。

早在2015年6月,林甘就做了遗体捐献登记,准备逝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给医学事业。

2019年9月,林甘被诊断为晚期肝癌并发肺转移,手术和药物都无效了。之后,他经常对儿子林松说:“我现在也做不了什么,只能把我的遗体捐赠给社会。”

林松告诉新京报记者:“他热爱医学研究。动物死亡了,解剖看一下病变,就结束了。但是人的遗体比较珍贵,而且大家习俗上不愿意接受解剖。但是我的父亲经常说‘我的器官谁能用就用,我的遗体哪里能用就做研究用’。”

林甘去世后,他的家人遵从了遗愿,将林甘的遗体捐献给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慷慨慈善,却勤俭持家

尽管林甘捐款出手大方,但他的节约在小区是出了名的。

林甘家是整个单元楼里用水用电最少的,查水表、电表的人经常感叹,他家水和电怎么会用得那么少。家里还备有三个废水桶,所有的水都会二次利用。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朱主任曾去过林甘家:“家具都比较简陋和老旧。我当时听他老伴李杰说,他的衣服都穿很多年,还穿李杰母亲的棉袄。”

林甘看到外面有人扔了什么东西,就捡回去继续用,他经常说:“这个扔了太浪费太可惜了,原来花钱都买不到。”圆珠笔钢珠掉了,他也留着,想办法把钢珠装回去继续用。因为经常捡东西用,林甘有了“破烂教授”的绰号。

节约并没有阻挡他的慷慨,在必要时,他总会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

1972年,有人把一个刚出生的女婴放在林甘家门口。林甘把她抱回家中,发现她智力有一些问题,但是依旧决定收养她,并且把户口落在了自己家里。林甘夫妻一直养着她,教会她自理,直到她嫁人成家。

林甘的行为影响了整个家庭。

“他从不说教,(而是)用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林甘的儿子林松介绍,他和妻子去香港看望孩子,发现已经读博的孩子穿着写有“某某饲料”的广告衫。林松觉得这样不太好,但是孩子说:“没事没事,这都无所谓。”

林甘散步时留影。 受访者供图

直到80岁才停止工作

1933年,林甘出生于福建福州,少年时,家里没钱供他上学,他就一边打工一边上学。上世纪50年代,他考上了东北农学院(现为东北农业大学)兽医专业,依靠奖学金加上打工赚的钱供自己上学,毕业后先在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工作,后来被调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一直从事兽医学教学和科研。

“科研就是他爱的事情,所以他能一直做下去。”林松回忆道,“我父亲在大家畜内科是数一数二的。遇到军马肠道破裂的情况,他能给马做不开刀的直肠缝合。那时候没有内窥镜,不开刀的难度相当大,但是他能够完全靠手感进行单手缝合。”

1989年,林甘参于拍摄的“磁笼预防牛的创伤性网胃炎”电视片获山东省科技情报成果二等奖,转年,林甘主持的“磁笼与强力取铁器的研制及其对牛创性胃炎的防治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60岁的林甘退休了,但是他依旧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他将视野转向小型家畜如猪、鸡的疾病防治,如弓形虫病、鸡马立克氏病的研究,并且为养殖户提供一些家畜免费诊断治疗。直到80岁,林甘觉得,自己实在是干不动了,才停止了工作。

新京报记者 刘名洋 实习生 郭懿萌

编辑 郭琛

校对 何燕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