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资源网法治频道: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信息网络不仅推动了社会进步,也成为滋生新型犯罪的重要土壤。近年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简称“帮信罪”)高发频发,且逐步呈现出**“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初犯比例高”**的显著特征,被称为“三低一高”现象。据2025年最新司法数据,35岁以下被告人占比已超八成,25岁以下青年占比接近三分之一,警示意义重大。
一、被忽视的“数字陷阱”:帮信犯罪低龄化加剧的多重诱因
帮信罪,是指为信息网络犯罪提供支付结算、技术支持、账号租借等帮助行为,严重干扰社会治理秩序。过去,这一罪名多见于专业“跑分团伙”或技术型犯罪支持者。而今,随着诈骗链条下沉,越来越多初入社会的青年、在校学生,甚至未成年群体被卷入其中。
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包括:
“高薪兼职”的诱导性强:不少青年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渠道误入灰色兼职,被诱导参与“洗钱跑分”“账户出借”等非法行为,成为诈骗链条的“工具人”。
法治教育缺位:多数青年缺乏网络法治意识和金融风控知识,尤其是中职和高校教育中相关课程普及率不高,面对灰产诱惑难以辨识风险。
边缘群体的数字困境:低收入家庭背景叠加失业风险,使部分青年甘愿为微薄报酬出租银行卡、协助转账,最终承担严重法律后果。
二、“三低一高”画像下的风险裂变:远超治安范畴
相关司法判决和公安数据描绘出如下画像:
低龄化显著:35岁以下涉案者占比超80%,在校学生、职校毕业生、无业青年构成高风险人群;
学历偏低:初中及以下学历者近四成,信息辨识与网络风险防控能力普遍薄弱;
收入水平偏低:绝大多数被告人月收入不足5000元,不乏以“补贴家用”为由出借账户;
初犯比例高:九成以上为首次违法,缺乏主观恶意但行为后果极其严重。
这些数据表明,帮信犯罪的治理已不能仅靠传统刑事打击,而应纳入国家数字治理和社会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从教育体系、金融系统、家庭监护到平台监管,每一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将青少年推向法律的边缘。
三、全球比较与中国对策:构建系统化“防范型法治”路径
放眼全球,各国早已将“防范帮信犯罪”纳入数字安全与未成年人保护框架:
新加坡:将SIM卡与银行卡出租行为定为严重刑事罪,设立高额罚金,重塑“底线意识”;
日本:在高中阶段设立“网络伦理与金融防诈”课程,提升学生识别AI诈骗等新型犯罪的能力;
欧盟:推动数字身份立法,对高风险行为标签进行系统化标注,实现交易实时拦截。
相较而言,中国亟需构建“精准打击+系统预防”的双轨机制:
教育制度前移:推动网络法治教育进课堂,结合真实案例、模拟审判,引导青少年知法、懂法、敬法;
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机构应加快应用AI监测与风险建模技术,自动识别异常账户行为,实现事前阻断;
立法精细化:清晰区分“主观故意”与“无意识误入”,避免“一刀切”式刑责打击误伤教育对象;
多元协同治理:政府、平台、学校、家庭共同构筑网络诈骗与帮信犯罪的“社会防火墙”。
四、结语:法治不是冷冰冰的审判,而是有温度的保护机制
当前帮信犯罪所体现的“三低一高”现象,反映的不是个体的道德沦丧,而是制度体系对青年群体教育、保护、引导的失守。法治的根本目的不仅是惩治,更是预防与挽救。
一个青年的初次错误,不应成为一生的沉重枷锁。我们必须以系统治理的视角,修补法律与教育之间的“断点”,以真实案例筑起风险防火墙,为青年一代点亮更清晰的认知灯塔。
作者介绍:
曹晨,全球资源网特级法律顾问、全球华人记者联合会首席法律顾问;曾任中国自贸区联合会副秘书长、首席法律顾问,中华全国道德促进会副会长、首席法律顾问。
出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智库联盟办公室
策划统筹:全球资源网国际运营中心
顾问支持:全息元宇宙联合会(总会)
微 信:QXYYZCEO
总策划部:全球华人记者联合会(总会)
支持单位:全球资源网国际书画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