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洋领土争端所引发的亚太紧张局势在近期持续加强,这使得中国在亚太面临愈发强大的外交及军事压力。
在此困境下,中欧关系的紧密发展引发外界关注。尤其是近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塞尔维亚及波兰等中东欧国家,更加显示出欧洲在中国外交大战略中急速上升的态势,欧洲似乎成为中国外交突围的首选之地。
亚太紧张局势加剧
自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中国国内舆论越来越倾向于用“围堵”一词来形容美国在亚太地区针对中国的举措。对于中国而言,围堵并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威慑层面,还体现在经济及外交影响力的争夺方面。
美国当前在亚太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外交举动都是围绕围堵中国这一核心目的而展开。如果从这个视角来分析,则不难发现,自南中国海争端凸显以来,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及外交资源投放力度显著增长,中国则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除开美国,域内外其他国家也在增加资源投放力度,中国则面临更大的压力。这其中以日本、东盟(亚细安)、印度及澳大利亚最为明显。日本自不用说,自钓鱼岛争端爆发以来,日本一方面启动国内立法程序,为自卫队松绑,从军事层面提升对中国的威慑力度;另一方面,日本紧跟美国的步伐,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与美国亦步亦趋,共同向中国施加压力。近日,日本又大肆渲染中国海军军舰在钓鱼岛毗连区频繁出没,并与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达成增强在东海存在感的共识。
东盟在当前亚太安全架构中的地位颇为尴尬。一方面,东盟试图以团体力量成为亚太安全架构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鉴于自身的脆弱性,东盟又不得不依附于外来力量来增强自身的周旋筹码。在中美围绕钓鱼岛、南中国海问题争吵加剧的背景下,东盟在地区大国之间的周旋空间被日益压缩。与此同时,中美都加强对东盟成员国的外交争夺战。
此外,印度、澳大利亚也都纷纷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印度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东向政策”以来,一直在持续推进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存在。随着印度国防部长帕里卡本月初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进一步诠释“东进政策”、印美日三国在日本冲绳岛附近举行联合海上军事演习、印度对越南出售武器,以及印度总理莫迪访美所发表的演讲等新动向来看,印度还将进一步增强在亚太安全架构中的份量。澳大利亚则将自身的防卫重点转向亚太地区,并与美日印等国加强防务合作。
中国外交突围
对当前亚太安全局势的吃紧,中国当然也是深有感触。首先,中美在南中国海的争斗不仅未有减弱迹象,还愈演愈烈。在不久前召开的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中,尽管中国试图以此缓和双边紧张关系,但在南中国海问题以及人权问题等核心议题上,中美分歧依旧。近日奥巴马公开接见达赖,更是激起中国对美国干涉其内政的强烈指责。
中日关系自钓鱼岛争端激化以来就处在低位徘徊状态。近日,日本大肆指责中国军舰进入钓鱼岛毗连区,既让中国不满,又让中国怀疑日本大肆造势背后的战略意图。在中国—东盟关系中,中国曾在去年提出双轨思路,将部分东南亚国家与东盟分离开来、将南中国海问题与中国—东盟关系的整体发展隔离开来。但是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东盟国家外长特别会议上,东盟一致对外的立场让中国既感到惊讶,又倍感压力。
而印度总统慕克吉访华也并未阻止印度“东向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并且,印度越来显示出对中国的战略疑虑,大力加强与美日澳越等国的防务合作来防范中国。澳大利亚虽然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也与中国海军举行过联合军演,但其与美日印之间的防务合作深度远远超过中澳防务合作,显示出中国加强南中国海军事部署的警惕。
因而,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其在亚太地区所面临的外交及军事压力越来越大,其外交操作空间越来越被挤压。同时其在南中国海的进一步军事部署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其军事举措所能发挥的威慑作用将面临成本越来越上升的困境。因此,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在亚太地区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中国急需要在其他地区打开局面。